向改革要动力,在转型中蝶变——淮南高新区加快转型步伐开辟一片新天地

发布日期:2024-10-17 16:35 来源: 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阅读次数: 字号:[  ] 背景颜色: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重生?这是时代赋予淮南的必答题,也是淮南高新区悄然转型的核心动力。


2023年,淮南高新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工业投资增长75.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9.1%。国家高新区排名第133位,三年累计提升18名。先后荣获“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低碳片区”等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淮南高新区坚持转型发展的结果,“转才有出路,不转没有未来”,淮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群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


淮南高新区生态新画卷


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结构单一,发展滞后,一直是困扰淮南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桎梏。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在审视自我中解放思想,在思考对比中补齐短板,淮南高新区才能迎来转型发展的‘破蛹蝶变’。”李群说。


在此背景下,淮南高新区积极补短板强动能,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改革”二字在淮南高新区已成为高频热词。


久久为功,未来必定可期。淮南高新区明确了产业转型,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点燃转型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目前,淮南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落地项目23个,总投资约309亿元。坚持“整车+零部件”的发展思路,重点引进了开沃汽车、德力汽车两家整车企业,集聚了合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圣龙新能源汽车驱动及热管理部件生产等一批零部件项目,形成了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态势。


2022年,开沃集团轻型商用车项目落户淮南高新区,并在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完成项目签约。开沃集团淮南项目基地项目总投资55亿元,总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万台轻型商用车的能力。


淮南高新区产业园三期


新型显示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产业。8月27日,在位于淮南高新区的安徽英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联科技”)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笔记本电脑正从这里下线,发往国内外客户。


“企业总投资20亿元,分三期实施,主要建设中高端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生产基地。目前,第一栋厂房已投入使用。”英联科技淮南工厂负责人李伟说,现在工厂每天可以产平板电脑3000台左右,已有稳定的国内外客户群体200多家。待全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笔记本电脑年出货量300万台,年产值50亿元。


在安徽芯视佳半导体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视佳科技”)展厅内,记者手指在空中轻轻一划,电子屏幕上便呈现出虚拟应用投影到现实场景的画面。该公司行政经理夏小云告诉记者,“芯视佳项目总投资65亿元,其中K1工厂去年已投产,年产120万套柔性OLED模组,产值可达到2亿元;K2工厂一期12英寸硅基OLED微显示器项目于2023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芯视佳科技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高可靠性、超轻薄、低功耗的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和柔性AMOLED先进显示模组,产品广泛应用于VR/AR、电子取景器、智能头显、车载显示和移动便携智能设备等多个领域。


芯视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一个个好项目、好企业纷至沓来,为当地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淮南高新区地处新型显示产业配套半径150公里范围内,尽享周边城市新型显示产业链辐射。近年来,该区深耕新型显示产业,量身打造了47万平方米“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


该园区以合淮产业走廊、合肥都市圈为窗口,聚焦区域内产业链短缺环节,积极引入注塑、冲压、模组、整机制造等上下游企业,与合芜蚌滁等地产业实现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智慧显示终端整机制造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链式发展格局。


目前,淮南高新区已入驻新型显示类企业28家,其中25家已纳入规上工业企业,形成整机、模组、上下游零配件等产业链体系。


面对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淮南高新区将信息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创新推动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汇聚产业集聚力量,上接高端项目,下承应用落地,高标准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淮南高新区智慧谷


2016年8月,淮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8年又获批建设安徽省大数据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019年探索建设安徽省大数据交易中心。


走进中国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这里存储的数据服务着3100余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互联网公司。淮南市将大数据产业写入了“十四五”规划,淮南高新区以“链长制”推动大数据产业集群式发展。


李群向记者介绍,淮南高新区依托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聚焦“两园、两中心、多平台”,引进了中国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白山云盾服务全球中心、火山引擎、武汉导航院北斗时空信息等重点项目40余个。2023年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28.4亿元,同比增长20%。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合肥都市圈发展纳入安徽省重大战略,合淮城市一体化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淮南高新区加速产业转型,江淮大地上的老工业城市在新征程上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风采。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如何铸造创新发展“金钥匙”?淮南高新区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工作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却并非易事。有专家将其形容为科研院所和企业两头都不愿“沾”的中间地带。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做好科技与产业的“接棒人”,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携手打造“安理智谷”,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坐落在淮南高新区的安徽理工大学


该大学科技园总建筑面积15240平方米,其中办公区3240平方米,研发厂房12000平方米。截至目前,在孵企业59家,开园至今在孵企业营业收入1.3亿元、缴税310万元,拥有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46件、软件著作权77件。


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来自安徽米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度智能”)的企业工程师与学院师生正在探讨智能识别领域的前沿课题。


米度智能作为淮南高新区成功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共建“智能识别联合实验室”。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由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提供场地与硬件设施,安徽米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软硬件环境及算法及测试应用案例。目前该实验平台已成为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平台。


校企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看“领头羊”。刘超、刘春阳、陈健等人都是安徽理工大学的教师,2021年起,他们又多了一个身份——创业者。


彼时,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刘超等人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携手发挥专业优势,创办了安徽超兴智科地理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超兴公司”)。


刘超等人所在的学院是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他们创办的公司,主要从事的也是地理遥感信息、测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等服务。


“公路沉降、桥梁位移,还有大型堆场的边坡形变,一出事就是大事,但这些变化非常细微,需要使用先进的专业技术。”“我们把北斗导航定位、智慧遥感、实景数字孪生等技术进行了融合。”“我们正在努力让监测实现真正的时空连续。”······近日,在采访中,刘超等人向记者讲解着专业知识和公司产品的性能。


经过三年发展,安徽超兴公司相继研发出“北斗自动化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矿山采动沉陷灾害分析决策公共服务平台”等技术平台和相关产品,并应用于全国近200个项目。


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类似的科技企业还有很多。


80后的王超教授是安徽理工大学老师,也在科技园创业,2022年4月成立淮南赤阳智能精选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创立以来专注矿用智能设备生产。同样,90后的李斌还在读博二,已经创办了安徽神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东科技”)。


“我曾经跟随导师袁亮院士到淮南矿区调研,亲眼看见和我同龄的一位年轻矿工,身高一米七,体重不到100斤,皮肤松弛皱巴地搭在骨架上,风一吹就能倒的样子。2021年,他被诊断为尘肺病。患病的他,用膝盖顶着胸口,面部发紫,咳得喘不上来气,他说就像被人摁在水中,还头晕、流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斌回忆当时的场景,难受得有一两分钟都说不上话来。


他说尘肺病已经在加速年轻化,在袁亮院士带领下,李斌和他的神东科技开始致力于尘肺病等动物模型建立、共享生物实验检测和尘肺病数据等产品的研制、开发、技术转让、联合生产销售。公司充分发挥医学生物科研共享开发、生物科研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目前,神东科技生产的尘肺病早期筛查诊断试剂盒已经用于淮南矿区,公司研发的透明组织成像技术也能对尘肺病起到早期预警作用,“我们目前在小鼠身上测试的药物非常有效,药品正在专利申请中,预计2到3年可以面市。”李斌说。


今年年初,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支持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发展政策升级版,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着力打造“安理智谷”。


4月底,淮南市正式印发了《“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安理智谷”将打造科技策源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产业集群、新质产业社区四大功能承载区,经过3—5年的建设发展,区域内产值达到百亿元,基金规模超20亿元,汇聚各类优秀人才1万名以上;培育科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公司、新型研发机构等超3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上市公司1家。


淮南高新区还将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抓手。目前园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81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家。


中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淮南高新区加速转型的又一目标。


那么,动力来源于哪里?答案是:改革。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殷殷嘱托,引领航向。


淮南是“华东工业粮仓”、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为顺应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要求,2019年,淮南市在全国首创了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同时协调生产要素、社会化服务“跟进”,引入保险“托底”,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业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大托管”模式为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作出了积极探索,该模式先后入选2021年度“中国改革二十大案例”和“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一子落,万物生。


把农村土地通过托管方式集中到村集体后,如何引入合适的托管方?这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优质高效的关键。2020年,淮南高新区成立了安徽农管家农业科技发展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管家”),其中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撮合交易并促成合同履行。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刘晓峰说,“我们向意向方提供可以托管的土地信息,促成村里将集中起来的耕地交给高效率农业托管方。”


田连阡陌,平畴如织。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实践,历经数年积淀。实现“粮食增质增产、集体经济增益、群众农户增收、专合组织增强、银行保险增效、加工企业增盈、产业链条增长、三农资源增多”的“多方共赢”。


淮南高新区英众产业园


郭利是淮南高新区三河镇黄山村的种粮大户,2022年他在黄山村承包了800多亩土地,正当他为买种和联系农机而焦虑时,农管家主动找到了他,“农管家提供了购买农机、种子、化肥、农药以及销售回收等一条龙的服务,还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自从加入农管家之后,郭利现在只需要安心种地,不需要再操心别的事情,2023年他的承包地已经达到850余亩,实现“每亩小麦单产能增产100斤,总收入增长5万余元”。


“黄山村通过流转以后,实现了小田变大田,机械化的种植,科学化的管理,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通过‘大托管’村民增加了收入两倍以上。”黄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宝国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


“撮合交易只是我们一项职能。”刘晓峰表示,作为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农管家”下设多个部门,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托管主体开展农业生产统一托管服务。其中涉及农业生产的全环节,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农管家’以保姆式服务全程参与‘大托管’各环节,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刘晓峰介绍,“农管家”在助推小田变大田,实现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同时,还通过叠加农资、农机“集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实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推动“大托管”高质量发展,淮南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023年9月26日,全国首个农业生产大托管产业服务平台在淮南高新区上线,农户有了自己的农田管理“数字管家”。该平台功能之一,就是把传统的线下签合同工作搬到了区块链上。


“此前,一份土地委托合同需要村集体、种植大户、‘农管家’三方齐聚现场,费时又费力。有了平台,签约用时从半天缩短至30分钟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淮南高新区三和镇横塘村党支部书记黄梅说。


同时,该平台还为合作社及托管大户提供农资集采、贷款保险等一站式服务,并基于农业真实数据,结合卫星遥感技术,构建农业大托管一张图、土壤肥力一张图、土地经营档案一张图,助推政府服务效率提升。


目前,淮南农业大托管产业服务平台由“农管家”服务管理平台运营,试运营期间已吸引20万家农户、超655个村集体,近2000个经营主体入驻。


“零碎地”聚成“整块田”,“小田”变“大田”,分散自耕变为规模经营,粗放管理走向精细调控······经营统一化、农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耕作机械化、作物良种化、肥药减量化、粮食品牌化、秸秆资源化、服务精准化,“九化联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大托管”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现代化。


沃野平畴,满目新绿。这是画亦是诗,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淮南高新区,在富饶美丽、一望无垠的淮河平原上,书写着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的壮丽诗篇。


城市配套普惠民生



惠民生与促发展有着强烈的“正相关”,二者密不可分。“所有成就不凡的发展故事,都是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演绎而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莫过于人民的幸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淮南高新区牢牢抓住保民生这个底线,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李群说。


8月26日,记者从淮南高新区获悉,近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北京师范大学淮南实验学校项目南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北京师范大学淮南实验学校


走进学校,记者发现“附属中学校”五个大字十分显眼,复古色调的砖块,充满历史感的设计,仿佛经历了岁月沉淀又别有一番雅致。


据北师大淮南实验学校副校长孙静介绍,该校为小初高一体化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占地总面积约300 亩,总建筑面积约15.8万平方米,共有132个班,其中,小学48个班、初中48个班、高中36个班,可容纳近6000名师生生活和学习。


该校小初部于去年9月投入使用,高中部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作为淮南引进北京高校办学理念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提升淮南整体的办学水平,加速淮南高新区产城一体配套建设,谱写淮南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美丽篇章。


此外,今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二期项目正式交付使用。该校创办于2021年,是淮南高新区与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合作办学共同打造的优质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106亩,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教育设施一流,现有50多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的办学规模。


立鸿鹄志,当开创者。创校以来,学校在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李善信为核心的校长团队带领下,秉承“为幸福美好的明天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向善、向上、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喜欢、教师舒心、家长信赖、政府放心、社会幸福的乐园。


“清楚自己要去哪儿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辉煌从来就不仅是瞬间的力道喷发和霎时的灵光绽放,而更是坚实的每一步和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


对于转型发展中的淮南高新区而言,城市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它如同一个有机体,“新陈代谢”是其正常生命体征。而城市更新,则是让这座城市保持生命力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改造文章”提升人居环境。据悉,近年来淮南高新区在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建设步伐的同时,不断完善了多个综合性城市公园配套建设。位于高新区淝水大道以东的“山南儿童公园”,就是集社区休闲、文化科普、主题游乐、项目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公园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周边居民休息漫步和游客旅游度假的“打卡地”。伴随着秋风的吹拂,淮南高新区再次迎来了好消息,民祥公园(原恒大珺庭代建公园)将提升改造,规划现已公示。


山南儿童公园建成开园


每一座公园,都是城市的诗。如果说,城市满足了人们对前沿繁盛生活的追逐,那么公园的存在,则成全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繁盛。如今的淮南高新区有一个完整闭环的休闲圈,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周集坝公园、E水系公园、山南儿童公园等诸多公园实现“出入皆公园,进退皆自然”的诗意画面。一河蜿蜒、绿意葱茏的森系氧境被纳入高新区人的日常半径,淮南高新区正以触手可及的惬意,划定生活的美好答案。


——“绿色文章”写意宜居生活。“您好,这是我们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单,现在楼下已经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房,您可以去看一下······”8月26日上午,淮南高新区弘湖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弘湖社区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运行,规范化建设,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迅速起步。社区共三层,分别以‘家庭’‘融入’‘祥和’为主题,重点展示高新区的建设成就、党建品牌、民生建设等方面成果,并利用市民美学课堂、书画坊、心理咨询室、中医馆以及文体活动空间等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营造浓郁的惠民、便民氛围。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形式全面开展文艺宣传、科普宣传、心理辅导等文明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了凝聚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弘湖社区党支部书记金鑫告诉记者。


在社区二楼,记者看到淮南市爱鸟协会副会长田刚正在给社区孩子作科普报告,“通过展示精美的鸟类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对大自然的影响,真正感受到了鸟类的美丽与神奇。”田刚表示,弘湖社区开展的科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还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此外,通过精心抓好停车场管理、农贸市场改造、公共设施维护等具体实事,淮南高新区谋划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助力淮南市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让这座城市有亮点、有特色,能吸引人、留住人。


8月28日,记者在淮南高新人民医院项目现场了解到,一期项目总投资估算15447.69万元,占地面积23412m2(约35亩),总建筑面积24351.79m2,设计床位200张。二期规划项目占地面积20亩,规划床位300张。


目前,淮南高新区以高新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辖区内社区医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组建淮南高新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医疗集团)。在将高新人民医院打造成二级综合医院的基础上,形成以高新人民医院为龙头,5~8家社区医院(人口达到5万~7万设置一所社区医院)为支撑、N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1+8+N”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人口达到1万左右设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服务机制,上级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和联合病房制度,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集团内各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科,在区域内建设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最终形成“一院一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坐落在高新区的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正式启用


数字最具说服力,变化最有发言权。2024年上半年,淮南高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8%;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6%。站在转型发展奋斗时光垒起的高度上,能愈加清晰地看到一个后发高新区的崛起之路。


如今,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淮南高新区奋力攻坚,转型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精彩蝶变。“淮南高新区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积极响应改革号召,勇担全市改革先试先行重任,在全面建设‘全市高科技产业区、高品质生活区、高效能治理区’中主动担当、善于作为,贡献高新力量。”李群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