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十五届政协三次会议
第175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0-09-09 16:46 来源: 淮南高新区管委会 阅读次数: 字号:[  ] 背景颜色:

**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淮南高新区建设淮南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议”提案,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2019年大数据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2019年,淮南大数据基地108户纳入统计监测企业,实现产值(营业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9.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0%;税收2.2亿元,同比增长11.1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7%;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同比增长35.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概括为“六个聚焦”。一是聚焦规划引领。委托中国信通院编制淮南大数据集聚发展基地新三年(2019-2021)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大数据产业链图,进一步完善基地“一图三表”。组织召开5G时代产业发展谋划会,积极布局5G时代大数据产业。二是聚焦产业招商。加大数据产业招商力度,2019年,先后赴北京、深圳、无锡等地开展专题招商考察40余次,华云数据集团淮南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深圳贝可科技智能显示终端、深圳灰熊视创科技智能终端智造、九曜科技智能终端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等4个总投资28亿元项目签约落户,启迪数字产业城等项目正在洽谈。三是聚焦项目建设。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中科院大气所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超级计算中心、安徽视频云基地、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省级直收站、中电科八所淮南光电产业园等建成投用;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二期、煤炭安全大数据中心、“双创”综合服务中心、移动5G配套等项目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用大数据产业支撑项目20余个,续建大数据产业相关项目29个,新开工项目22个,储备项目47个。四是聚焦数据交易。加快推进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成立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筹建办公室,赴上海、山东等地大数据交易中心考察学习,研究制定大数据交易中心实施方案及规划方案,做好交易中心公司注册、专业技术人才招聘等工作。目前,安徽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已注册(注册资本5亿元主要承担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和运营工作)。五是聚焦合作交流。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院所在高新区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工作。举办安徽省计算机大会及数据赋能产业发展论坛、大数据基地产业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和两化融合与智能智造专题培训班。依托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组织召开大数据产业谋划、技术标准创新等相关研讨会40余次。发起成立淮南大数据产业联盟。组织园区20家企业参加“创客中国”“创响中国”和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六是聚焦精准定位。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强“数据资源牌”战略部署和一基地三中心的发展定位,着力推进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存储基地建设和大数据展示、应用服务(达实智慧医疗、煤炭安全大数据、智慧消防等)和交易中心建设。

二、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情况

20199月省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同意我市探索建设安徽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在此背景下,市高新区牵头成立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筹建办公室负责推动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目前,安徽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将承担下一步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和运营工作。安徽大数据交易平台已完成试运行自测,并委托省工程咨询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由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继续完善交易平台,确保通过系统信息安全三级等保认证。

三、大数据产业应用和服务情况

江淮云、智慧谷、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等一批大数据产业孵化平台建成投用;淮南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初步建成,已采集相关医疗数据、平台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量超293万人次;煤矿安全大数据中心项目即将建成,可为100对矿井提供大数据服务能力;获批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大数据),印发《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大数据)建设方案》;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相关学科和研究院。

四、大数据企业和项目发展情况

2019全市纳入战新基地统计范围内的大数据企业共108家,其中服务业企业34家,批零线上企业18家,工业企业56家。目前,大数据基地统计监测库在库企业93家(退库15家)。

在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方面,华云数据集团淮南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深圳贝可科技智能显示终端、深圳灰熊视创科技智能终端智造、九曜科技智能终端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等4个总投资28亿元项目签约落户;中科院大气所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超级计算中心、安徽视频云基地、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省级直收站、中电科八所淮南光电产业园等建成投用;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二期、煤炭安全大数据中心、双创综合服务中心、移动5G配套等项目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用大数据产业支撑项目20余个,续建大数据产业相关项目29个,新开工项目22个,储备项目47个。

五、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

计划在三年内,大数据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在25%左右。持续提升大数据“新基建”的竞争能力,推动符合淮南特色的大应用、大平台、大产业快速发展。到 2021年,基地大数据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基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大数据产业加快创新突破不断,形成一批具有淮南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数据存储、交易、应用创新发展格局。到2022 年,基地大数据产业部分领域实现全国“领跑”,真正做到产业形成集聚化发展、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技术标准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六、大数据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数据产业规模较小。2019年,大数据战新基地实现产值64亿元,离百亿产业仍有差距。同时,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对比20182019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名单,我市无一户企业入选。同时百强名单中也没有一家企业的总部(含研发总部和区域总部)落户我市,没有上规模的大数据企业形成行业龙头,产生带动作用。二是大数据产业链不完整。省发改委、省统计局2017年印发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统计监测方案》规定,大数据企业根据从事行业类型不同分为核心企业和关联企业。目前我市93家在库企业中有33家为核心企业,其余60家企业是以应用服务和电子信息制造为主的关联企业。由于缺乏从事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处理等位于大数据产业链上游的核心企业,导致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生态圈不完善,未能形成明显的上下游协作发展模式和规模效应。三是数据中心建设未达到预期。首先是存算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我市大数据存算资源比较丰富,仅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就可以提供6600个机架租赁使用。但由于缺乏从事数据采集、分析、安全等产业核心企业,存储和算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仅使用70%,待二期和其他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闲置资源将更多,也间接影响了数据中心的建设进度。其次是数据中心运营成本较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主要是电费,目前折算平均单价为0.62元/度,电费成本占运维成本的84%,单机柜成本核算电费已占53%。其电价在行业内远高于甘肃、内蒙、贵州等地,同江浙和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也并无优势。运营成本高居不下,也导致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在资费上缺乏竞争力。四是双创能力需要加强。我市各类双创基地和孵化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培育的企业大多处于萌芽阶段,经济效益不显著。我市部分企业与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但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大数据技术方面的研究,产业化成果较少,也极少在淮转化成项目。在人才方面,虽然引进了一些高端人才,但缺乏能够留住人才的政策,在淮创业、就业、扎根的较少,人才流失严重。是基地建设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产业是专业技术强的产业,且发展迅速,受高新区人员、机构编制限制,基地办尚无专职专业人员。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围绕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规划布局,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做好产业规划。以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数字江淮为契机,抢抓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结合我市实际,谋划产业布局,做好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二是精准招商引强。通过以商招商、合作招商等方式,与在淮大数据企业合作,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向淮南集聚。重点引进大数据采集、加工、交易、跨境电商、工业设计等业态,引导时空大数据、卫星大数据、气象大数据、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等产业在淮发展,形成产业链条。三是加快融合培育。培育和引进一批信息服务和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面向工业企业提供大数据开发服务,推动大数据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转型升级,提升经营业绩。

(二)加快主体培育,壮大企业规模

一是建立基础信息库。加强对我市现有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进行摸排,建立健全我市大数据企业名录库,并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加强指标调度。对名录库内的企业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加强和统计、税务部门沟通,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强化企业人员培训,指导企业做好台账,应报尽报,提高企业升规意识。三是做好分类指导。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和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类,精选一批规模较大、发展较好、带动性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服务,帮助其发展壮大;将当年存在退出规模以上风险和近两年已经退规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实行定点帮扶,助力企业保规”“回规梳理出一批成长性好,发展较快的企业,列入升规培育计划,做好企业跟踪服务,帮助其开拓市场、扩大销量,确保更多企业进入统计范围。四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管理经验,谋划建立项目前期谋划、洽谈及论证制度,深入落实“六个一”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推进煤矿安全大数据中心、中车淮南电机研发和生产基地、智能终端显示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华云集团淮南云谷大数据产业园、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 积极引入数据企业入园发展。

(三)完善产业载体,加快平台建设

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交通、餐饮娱乐、住宿用房等方面做好保障,提供拎包入住的办公环境和配套服务;优化工作环境,在创业基金、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的良性循环。是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分发挥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人才智力平台作用加强与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中电科八所、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大院大所及咨询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点围绕煤炭安全、泛在电力物联网、装备制造、光纤光缆、矿用电子等方面加强研究、超前谋划。充分发掘运用人才支持淮南各高校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开展大数据专业人才的普通教育,形成批量化、高素质的大数据专业人才资源,满足大数据服务业发展需;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大数据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培训和实习基地;利用论坛、讲座、举办创客大赛等方式,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创业互助、分享交流、文体互动等各类活动,建设大数据融合发展人才事业圈生活圈

(四)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组织架构。建议由市级层面尽快成立我市加快推进数字淮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大数据产业规划编写、政策制定、产业培育的统筹管理,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同联动的良好推进机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整合全市相关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尽快出台我市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重点支持基地重大项目研发和产业化;组织指导企业申报各类大数据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省各类专项、补贴资金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向大数据产业聚集,按照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规范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要求,发挥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作用,促进全市大数据产业可持续发展。

办复类别:B 

联系电话:6629815

人:贾兰亮                      

2020824

分享到: